- 发布日期:2025-02-04 20:00 点击次数:52
1943年,对蒋介石而言,是极为难忘的一年,堪称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,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深刻烙印在他的记忆里。
这一年,宋美龄访美大获成功,罗斯福答应援助中国。蒋介石得知后非常高兴,觉得自己可以大展拳脚,因为有了资金支持,底气更足了。
这一年,中国驻苏联大使与美英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了《莫斯科宣言》,提议战后成立联合国,中国成为主要倡议国之一,蒋介石因此备受鼓舞,国际声望显著提升。
这一年,开罗会议举行,明确要求日本归还侵占的中国东北、澎湖和台湾。日本军国主义即将走向末路,蒋介石对此信心满满,斗志昂扬。
这一年,蒋介石身兼国民政府主席、国民党老大、军事委员会头头,还成了“盟军统帅”,并列入四大国领导人,真是权势滔天,得意至极。
这一年,蒋介石过得相对舒心。各方面事务进展顺利,让他的生活有了一丝甜蜜与安宁,整体状况颇为不错。
这一年,蒋介石出版了一本新书,内容十分丰富,全书分为八个章节,总共写了十万多字,篇幅相当可观。
《中国之命运》是蒋介石所著,他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规划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。换句话说,他是在为中国的将来“打算盘”,而非个人身后事。
那年,蒋介石心情挺好,觉得国家形势一片光明。日军像秋后的蚂蚱,蹦跶不了多久了。他们在太平洋战场连连失败,在中国也只是苟延残喘,兵力不足,只能拆东墙补西墙。军阀们也都被他驯服了。
想到远在西北延安的毛泽东和共产党,蒋介石心中颇为不快,甚至有些不安。多年来,用尽方法却无可奈何,他们逆境中愈发强大,深得民心,这才是真正的隐患。必须尽快想办法解决,夺回主动权。
陶希圣曾是蒋介石身边的得力文臣,地位堪比后来的陈布雷。他深知蒋介石心思,下笔如飞,迅速写成了《中国之命运》。书名气势磅礴,尽显蒋介石指点江山、一统天下的雄心。
这本书内容陈旧,核心观点就是推崇国民党与三民主义。它倡导拥护三民主义,服从国民政府,毫无新意。蒋介石看后非常满意,决定以个人名义出版。
蒋介石万万没想到,那个决定竟给自己惹了个大麻烦,后悔也来不及了。具体这个大麻烦是什么,我们后面再细说,现在先不提它了。
《中国之命运》国统区出版后,火得一塌糊涂,许多人拼命吹捧,称其为蒋介石民族领袖的建国指南,为中国问题定了最高原则。此书还成了学生国民的必读,人手一本,蒋介石对此十分得意。
我们先不论重庆的蒋介石变得如何骄傲,重要的是,这本书竟然辗转到了延安,最后被端端正正地放在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。
主席心知肚明,深知“民心所向即天下所归”。他一眼识破蒋介石在玩舆论战,企图抢占宣传高地,迷惑百姓。这事不可小觑,中国命运岂容蒋某插手?必须反击,赢得这场舆论战!
那段额外加入的内容具体讲了些什么?我们一起来仔细瞧瞧,看看它到底说了些什么。
这简直太精彩了,让人看得过瘾!真是有大家风范,气势磅礴,令人叹为观止!
高手下棋,每步都至关重要!毛主席的高超棋艺,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看似平常却暗藏玄机的落子上。
蒋介石气得火冒三丈,但又无计可施,证据确凿无从反驳。于是,他把怒火撒在陈伯达身上,骂他是叛徒,还下令收缴小册子,严禁传播。但这些措施都是徒劳无功。
1943年,国共两党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舆论宣传战,最终结果是蒋介石一方彻底落败。
多年后,他或许意识到,自己对抗的不仅是陈伯达,更有终生难以超越的对手毛泽东,这时可能会觉得,当年的失败其实并不冤枉。
1943年,蒋介石因为出了一本书,过得还算滋润。但这份滋润里,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。
#地球嘴炮大会
